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与流程-百度知道-活性炭⎝生产厂家批发价格一吨多少钱⎠-「河南博友环保」

百度知道VIEWS

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与流程-百度知道-活性炭⎝生产厂家批发价格一吨多少钱⎠-「河南博友环保」

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与流程

来源: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发布于:2021-04-21 07:28:26   浏览:256
背景技术: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吸附的炭吸附剂,可以由煤炭、果壳、木屑等无机或有机的含碳材料为原料,通过物理高温活化或化学活化而制成。用于液相吸附的既有颗粒活性炭也有粉末活性炭。
 
常用的污水处理活性炭多是烟煤、焦煤、沥青为原料,经过磨粉、成型、炭化、活化、磨粉的生产工序进行生产的粉状活性炭,粉状活性炭不仅生产成本高,且吸附容量低。
 
技术实现要素:
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,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所得粉状活性炭含有大量吸附孔洞,而且孔密度极高,孔结构分布合理,能有效吸附去除污水中的杂质,同时生产成本极低,可减少环境污染。


 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将苯磺酸、双氧水混合,加入碳纳米管,升温,回流,过滤,洗涤,送入盐酸中,加入煅烧高岭土、蛭石粉,升温,回流,升温,煅烧,加入米糠油搅拌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将焦煤、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水搅拌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优选地,S1中,苯磺酸、双氧水、碳纳米管、煅烧高岭土、蛭石粉、米糠油的重量比为30-40:20-40:20-30:12-20:8-16:20-30。
优选地,S1中,双氧水浓度为10-15wt%,盐酸浓度为1-2mol/L。
优选地,S1中,按重量份将30-40份苯磺酸、20-40份双氧水混合,加入20-30份碳纳米管,升温至100℃,回流4-8h,过滤,洗涤,送入浓度为1-2mol/L盐酸中,加入12-20份煅烧高岭土、8-16份蛭石粉,升温至100℃,回流4-6h,升温至800-900℃煅烧80-120min,加入20-30份米糠油以14000-18000r/min的转速搅拌12-20min,得到第一预制料。
优选地,S2中,按重量份将30-50份焦煤、10-20份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80-120份水搅拌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8-16份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。
优选地,S2中,搅拌时间为4-8h,搅拌温度为50-60℃;干燥温度为85-95℃。
优选地,S3中,活化时间为20-30min,活化温度为820-900℃。
本发明将碳纳米管经氧化处理,使其表面形成大量孔洞与活性基团,与煅烧高岭土、蛭石粉结合强度高,使第一预制料不仅耐腐蚀,而且孔洞密度极高,对污水净化效率高;采用焦煤、椰壳粉复配研磨,相互间分散性极好,与第一预制料复配煅烧,含有大量吸附孔洞,而且孔密度极高,孔结构分布合理,能有效吸附去除污水中的杂质;椰壳粉、第一预制料代替部分焦煤的加入,可以节省大量价格昂贵的焦煤,本发明设计合理,生产成本极低,而且可减少环境污染。
将本发明所得活性炭用于水处理进行测试,污水排放中的COD指标由原来的150降至30,而且污水色度降低明显,满足了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中对COD指标的要求。
 
具体实施方式
下面,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。
实施例1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将苯磺酸、双氧水混合,加入碳纳米管,升温,回流,过滤,洗涤,送入盐酸中,加入煅烧高岭土、蛭石粉,升温,回流,升温,煅烧,加入米糠油搅拌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将焦煤、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水搅拌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实施例2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按重量份将30份苯磺酸、40份双氧水混合,加入20份碳纳米管,升温至100℃,回流8h,过滤,洗涤,送入浓度为1mol/L盐酸中,加入20份煅烧高岭土、8份蛭石粉,升温至100℃,回流6h,升温至800℃煅烧120min,加入20份米糠油以18000r/min的转速搅拌12min,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按重量份将50份焦煤、10份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120份水搅拌4h,搅拌温度为60℃,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8份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造粒机工作频率为45Hz,造粒料直径为8-9mm,85℃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30min,活化温度为820℃,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实施例3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按重量份将40份苯磺酸、20份双氧水混合,加入30份碳纳米管,升温至100℃,回流4h,过滤,洗涤,送入浓度为2mol/L盐酸中,加入12份煅烧高岭土、16份蛭石粉,升温至100℃,回流4h,升温至900℃煅烧80min,加入30份米糠油以14000r/min的转速搅拌20min,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按重量份将30份焦煤、20份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80份水搅拌8h,搅拌温度为50℃,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16份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造粒机工作频率为30Hz,造粒料直径为8-9mm,95℃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20min,活化温度为900℃,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实施例4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按重量份将32份苯磺酸、35份双氧水混合,加入22份碳纳米管,升温至100℃,回流7h,过滤,洗涤,送入浓度为1.2mol/L盐酸中,加入18份煅烧高岭土、10份蛭石粉,升温至100℃,回流5.5h,升温至820℃煅烧110min,加入24份米糠油以17000r/min的转速搅拌14min,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按重量份将45份焦煤、12份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110份水搅拌5h,搅拌温度为58℃,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10份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造粒机工作频率为40Hz,造粒料直径为8-9mm,88℃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28min,活化温度为840℃,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实施例5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按重量份将38份苯磺酸、25份双氧水混合,加入28份碳纳米管,升温至100℃,回流5h,过滤,洗涤,送入浓度为1.8mol/L盐酸中,加入14份煅烧高岭土、14份蛭石粉,升温至100℃,回流4.5h,升温至880℃煅烧90min,加入28份米糠油以15000r/min的转速搅拌18min,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按重量份将35份焦煤、18份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90份水搅拌7h,搅拌温度为52℃,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14份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造粒机工作频率为35Hz,造粒料直径为8-9mm,92℃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22min,活化温度为880℃,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实施例5
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的制作方法,包括如下步骤:
S1、按重量份将35份苯磺酸、30份双氧水混合,加入25份碳纳米管,升温至100℃,回流6h,过滤,洗涤,送入浓度为1.5mol/L盐酸中,加入16份煅烧高岭土、12份蛭石粉,升温至100℃,回流5h,升温至850℃煅烧100min,加入26份米糠油以16000r/min的转速搅拌16min,得到第一预制料;
S2、按重量份将40份焦煤、15份椰壳粉混合均匀,放入磨粉机内进行磨粉,加入100份水搅拌6h,搅拌温度为55℃,得到第二预制料;向第二预制料中加入12份第一预制料混合均匀,送入造粒机内进行造粒,造粒机工作频率为38Hz,造粒料直径为8-9mm,90℃干燥得到第三预制料;
S3、将第三预制料进行活化25min,活化温度为860℃,得到污水处理用粉状活性炭。
以上所述,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,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,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,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,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。

本文作者:董帝豪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oyouhb.com/893.html

本文来源:河南博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
本文著作权归河南博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。(复制此段话)


案例介绍








最新推荐:
·2022年中国活性炭行业重点企业洞析:元力股份VS宁科生物 ·2023环保活性炭行业投资分析
·活性炭更换频次可以降低吗?附VOCs治理设施与排放常见问题解··· ·提醒!夏季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VOCs燃爆风险总结
·2023年中国药用活性炭行业产业链、市场集中度、竞争格局及行··· ·椰壳活性碳和煤质柱状活性炭在去除有机废气时有什么区别?
·谢家集区生态环境分局积极开展活性炭专项“开箱”行动 ·解析活性炭危废
·天台县“以废治废”活性炭全过程智治 ·咸阳职院一团队引领活性炭客制化技术新发展